音乐即自由,它跨越种族,
跨越时间,跨越所有的一切。
从牙牙学语之时,罗音子便与音乐打起了交道。
作曲、音频制作、演奏是她的“三点一线”,创作对她而言是家常便饭,她是别人眼中的留洋高材生,是见解独到的音乐爱好者。
原本,她会顺着既定的道路,成为一名电子音乐作曲家。
可一次面试,让罗音子的心中燃起了教育之火,从而在教学之路上奏响华章。
新东方斯芬克音乐事业部教学与产品经理
新东方斯芬克音乐事业部现代音乐创作教研导师
总部条线优秀基层管理者
武汉校级优秀基层管理者
上海音乐事业部优秀员工
01
音乐即自由
罗音子已经记不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音乐的了。
记事以来,音符便一直萦绕在她的上空,似乎自降生之初,旋律便作为上天独到的赐福,与她相伴相生。
她的父亲是交响乐团指挥兼国家级作曲家,母亲从事舞蹈工作,上一代浪漫的艺术血脉,同样在她的身体里流淌。
小时候坐在钢琴房里,边弹琴边聆听着美妙的旋律,她在音符里尽情遨游,从此爱上了音乐的世界。
跟随内心的声音,她本科报考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,继续在音乐领域探索。
闲暇时,罗音子阅读到坂本龙一的《音乐即自由》,里面谈到:
音乐即自由,它跨越种族,跨越国界,跨越时间,跨越所有的一切,只是单纯的表达自由。
得此启发,罗音子彻底解放了自己的创作思路。她写悲欢,写离合,用音律表达每个瞬间的体验和感知。
本科课程繁琐,她却如鱼得水,不仅顺利完成日常学习,还原创了数十首自己的音乐作品。
“对我而言,音乐与呼吸、饮食别无两样,它不仅是事业学业,更是我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。”
好音乐,精益求精。随着知识的不断精进,她读硕士时选择了享誉世界的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,攻读音乐技术专业。
在国外学习期间,她看到了其他在音乐路上奋力追逐的人。
目光所及,都是优秀且努力的背影,图书馆、草坪、宿舍,随处可见练琴唱歌的同学;学校琴房一天到晚排满了人,赶上高峰期更是得预约排队……
这次留学经历不仅拓宽了罗音子的眼界,更让她明白学习无止境,音乐没有终点。在环境和同伴的敦促下,她不断突破自己,并深度思考作为音乐人的未来使命。
某个夜晚,她突然想起硕士院校面试时,考官问到了她的人生规划。
当时罗音子担忧于中外音乐技术人才的不流通,于是沉吟半刻后回道:
“我希望做中国音乐与国际音乐的桥梁!”
在旋律的起伏中,她顺着过去的脉络,找到了未来的绳索——桥梁。
“将来如果能当一名音乐教育者,作为桥梁把音乐传递给其他人,也很有意义!”
怀着这样的想法,罗音子开始接触不同形式的艺术留学教育,最后看到了新东方。
在她看来,艺术难以用数字量化,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打磨、钻研,而这种理念恰好与新东方吻合。
研究生毕业后,她进入新东方从事教育工作,身份从学生,转向了老师。
02
桥梁
在学生们的眼里,罗音子的课,像极了春天的第一场雨,润物无声丝丝绵绵,不知不觉中就灌溉了满地的甘露。
比起“一脸严肃”地教授教材知识,她的教学方式更倾向“对话”与“沟通”,在双向互动中,给予学生思考和启发。
毕竟身为一门艺术类课程,音乐并没有固定的章程和解法,“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、理解能力、生活阅历基础都各不相同”,相同的音乐根据当事人的不同,会衍生出特殊的风格和理解。
为了与学生达成更深度有效的沟通,在每接触一个学生之前,罗音子会对学生的状态做出分析,而后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,调整教学方法、语气语态以及谈论话题。
“我会先从兴趣聊起,慢慢打破音乐的这种壁垒感,最后进入到音乐的世界,给他做一座桥。”
某次,她碰到了一个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,由于对方转专业的特殊背景,对系统的音乐史了解并不多,罗音子便针对基础的听音训练,要求他分析一部“难听”但意义重大的作品。
这部作品充斥着白噪声和各类混搭的流行元素,乍听毫无章法,犹如“群魔乱吟”。
“我要考的就是这个,如何在‘无章法’中找到‘章法’。”
一开始,这名听惯了流行DJ的学生并不适应,但在老师的鼓舞和帮助下,他顺着音乐基本知识,摸清作品脉络,写满了8页的作品分析。
就这样,罗音子成为了沟通一个个年轻心灵和音乐的“桥梁”,指引每一位学生去到梦想的对岸,成就着他人,也成就着自己。
在新东方的岁月里,她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:
上海音乐事业部优秀员工、总部条线优秀基层管理者,创作与研发斯芬克艺术培训中心《现代音乐创作全套教研课程》,并带领学生收获众多海外TOP级院校的offer......
荣誉称号是对她的信任与肯定,而在光鲜亮丽的头衔背后,则是夜以继日的付出与努力。
刚做老师时,她接手的是1v1教学,到后来资历增长,往往一带就是一个班的学生,课堂规模的扩大不仅会增大教学难度,也会无形中向授课老师施加新压力。
为了“保质保量”地接收更多学生,罗音子“卯了劲”地提升自己:
跟进国外资讯、研究比赛成果、接触跨学科知识、拓宽思维网络……但凡能增进知识储备的学习活动,她全尝试了个遍,闲暇时还会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讲座,与学生共进步。